2019年9月8日,《联合早报》以“本地华人教会探讨与华社建立新接触点”为主要标题,用了半版的篇幅报道9月6日至7日在文华酒店举行的一场国际研讨会。有趣的是,研讨会旨在揭示《和合本》圣经与中华文化和历史的密切关系,报道却折射出新加坡华文教会和华人社会之间的疏离。
其实,华文教会和华社有一个共同点:双方的接棒人都将是华文为第二语文的一代(简称二语一代);华文事业要在教会和华社永续发展,双方都正在面对着新加坡式的双语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和契机。
聚焦教会的宗教教育实践,本系列文章尝试指出,以第二语文为媒介语进行信仰教学,这是教会中仍有待开垦的园地。针对这个观察,本文第一部分先指出华文教会宗教教育的两大误区;之后,在第二部分,本文以“新加坡是全世界华文二语教学最庞大的实验场”这个事实为起点,思考教会向二语一代提供母语宗教教育的机遇。
1987年是教会和华社的一个重要分水岭。1987年之后,所有华族子弟在学校都接受华文为第二语文(华文二语)的教育。换句话说,教会中40岁以下本地出生的会友都是二语一代。
上述转变为华文教会的宗教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这方面,本文想提出教会宗教教育的两大误区:一个是未曾深思的调整转变,另一个是未经熟虑的固步自守。
上世纪90年代,有些华文教会决定改变教学媒介,以英语进行幼儿少(幼童、儿童和少年人)的信仰教学。这决定满足了一些家长的诉求,也避开以二语教导信仰的难处,但是,它也造成一种现象,就是国家的教育政策鼓励双语,教会的宗教教育却将孩子单语化。在信仰的起跑点上,教会提早为下一代做了决定,封死了那扇通往双语基督教世界的门。一旦和本地、本区域的华人社群有了隔阂,又无法承接教会的华文事工,下一代成为华文福音事工形同陌路是迟早的事。
另一方面,不加考虑的固守只会加深代际的鸿沟。一些教会无视本地语文教育的转变,一如既往地坚持以港台的主日学教材进行信仰教育。这使到只有少数的学生能跟得上老师的讲课,也只有少数的80后能成为老师。最终,一代的坚持成为另一代无法承接的包袱。在这方面,本文认为,在教会中发展出一套适合二语一代使用的教材是新加坡华文教会特殊的教育使命,这教育使命对普世华人教会的发展意义深远。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实施华文二语教学已有将近60年历史。2009年华文教研中心成立时,弹丸小国拥有近40万修读华文二语的学生,是全世界华文二语教学最庞大、历史也最悠久的实验场。多元民族、英语为共同语的语文生态环境使新加坡具有特殊的条件,成为研究和推广华文二语教学的基地。
21世纪,“华文二语”成为全球化的概念,在各地华人甚至非华人圈子中生根萌芽。中国大陆和台湾也开始抢攻汉语教学(即华文作为二语或外语的教学)之教育市场。可以说,如今我们已步入华文二语教学研究为显学的年代。
上述发展对于新加坡以及世界各地华人教会的母语信仰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发展。以新加坡为例,幼儿少三个年级的信仰教育正值语文学习的黄金期。在这黄金期,新加坡为所有华族子弟每周提供学习母语的机会。华文教会如何配合国家的语文教育政策,以及当代二语教学研究的成果,向二语一代进行信仰和使命的传承,这是华文教会独特的教育使命。本系列第二篇文章将介绍基督教二语宗教教育内容的特色,最后一篇则将讨论教学法的问题。
在世界最庞大的二语试验场中,盼望新加坡教会的母语宗教教学能成为教会和华社的接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