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C
本系列第一篇文章介绍了“二语一代”和“母语宗教教育”等概念,第二篇则简略地提出新加坡华文教会实施母语宗教教育所具有的内在优势。作为本系列的最后一篇,本文要探讨的是如何持续地发展华文基督教宗教教育的问题。
2010年母语检讨委员会报告书中提到一项针对全国小一新生家长所进行的调查。调查显示,家中英语为主要用语的华族学生比例从1991年的28%上升到2010年的59%(印族学生的比例从1991年的49%上升到2010年的58%,马来族学生的比例在同一个时期则从13%上升到37%)。
三大种族家庭用语的转变,这是新加坡母语教育政策脆弱的地方。具体地来说,新加坡家庭用语的转变,这和二语家庭的崛起是有关系的。
二语家庭就是父母亲的母语为第二语言的家庭。原来,本系列第一篇文章所提到的二语一代,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早已为人父母。不少会友,他们的家庭用语习惯已在悄悄发生变化,这个转变显示了一个事实:新加坡的双语政策是以国际语—也就是英语—为第一语言,这个政策的脆弱之处就是:英语是一个带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强势国际语言,而经济和互联网络的全球化又进一步巩固了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母语使用的环境日渐萎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教会的教育事工须要具备持续性(sustainability )。正如华人所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问题是,新加坡华文圣经教学须要怎样才能够持续地发展呢?这里我想提出两点作为参考。第一点,就是教会必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第二,就是教会必须善用学校的华文教学,并与它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首先,让我先问读者一个问题:你认识学生的家长们吗?特别是他们的语言教育背景,你熟悉吗?
其实,如果教会中负责教导小学和中学班的老师能多留意家长入小学的年代,他们会发现,家长当中有不少人是在八九十年代进小学。那时,新加坡刚刚统一国家的双语教育制度。
华文为二语的家长们,他们的态度可以左右华文圣经教学事工的发展。如果家长是抱着支持的态度,那么,家庭就能成为教会以外,母语宗教教育的另一个培育园地。
按理来说,即使华文教会的年轻家长是以英语为家庭用语,只要这些家庭愿意留在华文教会,这些家庭的父母仍然是教会可以争取的合作对象。我们可以怎样鼓励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呢?
首先,我们可以鼓励家长关心孩子在教会的圣经学习,并在家中和孩子一起重温和讨论上课所学的内容。对二语家庭来说,这是提供家长一个亲子学习的机会。
除此以外,我们可以鼓励学前儿童的家长轮流和孩子一同上课,或是接受培训担任助教。
除了这两点,我相信教会可以照着自己的情况去找到和家长合作和让家长参与的途径,这里,我的重点不是要指定教会必须遵循的方法,而是教会对二语家庭因有的察觉和认识。
无论如何,唯有争取到父母和家人的支持和参与,教会的华文圣经教学事工才有机会生根、才有可能结果。
从教学内容和目的来看,学校的华文教学和教会的圣经教学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华文教学是属于语言教育的范畴,而华文圣经教学却是属于宗教教育的范畴。那么,学校的华文教学对华文圣经教学有什么重要性呢?这重要性就在于学校华文教学的成功或失败对华文圣经教学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会的孩子,如果他们能从学校的华文课程获益,他们的理解和沟通能力提升了,那么,他们便有能力或更愿意参与华文圣经学习。相反的,如果学校的华文课无法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又或者,华文圣经课的教学语言比学校的华文课还难,那么,孩子们在上华文圣经课的时候便很自然会带有许多负面的情绪。
因此,要加强华文圣经教学在新加坡的持续性,教会就必须重视华文圣经教学和华文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从教材编写和教学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教材和老师的教学语言应配合新加坡母语教育课程的进度。这不但能帮助学生听得懂老师的讲解,也能让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并将学校所学的语言能力学以致用。
教会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把学校所学的运用出来的地方。同时,教会也应该是学生耳濡目染基督教的语言、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地方。换句话说,母语宗教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基督教信仰意识和母语素养同步发展的教育实践。